系列定位與發售策略
- 系列架構:延續前代策略,僅推出小米 15 與小米 15 Ultra,取消了 15 Pro。
- 發表時程與價格:
- 中國版已正式發表,國際版也在 MWC 展前同步亮相。
- 定價方面:歐元售價通常偏高,台灣上市資訊預計 3/7 公布。
- 小米 15 起售 12+256GB 為 999 歐元(NTD34,209)
- 小米 15 Ultra 則 16+512GB 起售 1499 歐元(NTD51,331)。


處理器與散熱系統
- 處理器:兩機均搭載台積電 3 奈米的高通 S8 Elite 處理器。
- 散熱設計:
- 小米 15 Ultra 採用全新雙通道翼式環形冷泵(Xiaomi IceLoop 3D),可降低最高 3°C。
- 小米 15 則使用單翼散熱設計。


相機系統升級
小米 15 Ultra
- 鏡頭組合:採用四鏡雙望遠方案。
- 廣角:50MP Sony LYT-900 1 吋感光元件,固定 f/1.63 光圈,具 14EV 高動態範圍與 UIS 超級防手震,可惜的是取消了可變光圈。
- 超廣角:50MP 三星 JN5 感光元件,等效焦距 14mm(視角 115°),支持自動對焦及 5cm 微距。
- 前鏡頭:32MP,f/2.0 規格,延續前代設定。
- 望遠鏡頭調整:
- 調整為 3x 與 4.3x 兩個焦段(分別等效 70mm 與 100mm)。
- 5x 望遠:搭載三星 200MP HP9 感光元件,f/2.6 光圈(進光量提升 2.36 倍)、UIS 超級防手震、Super QPD 對焦,支持 28x 無損變焦及 50cm 微距(前代 30cm)。
- 3x 望遠:配置 50MP Sony IMX858 感光元件,配合浮動對焦,可實現 10cm 微距。
- 鏡頭新技術:
- 採用超低反射玻璃(反射率降低 1.5%,抗摔性提升 77%)。
- 鏡片鍍膜設計採金字塔型,可降低 25% 畫面霧度;鏡組則使用 8P 非球面設計與新樹酯鏡片(分別降低霧度 26% 與紫邊 20%)。
- 新增濾光片,可減少紅外線(-5)及 42% 的炫光。
- 錄影與專業功能:
- 支援 8K 30fps、4K 120fps 慢動作(僅 1x 與 4.3x 鏡頭)。
- 加入 Log 格式拍攝與 ACES 學院色彩編碼;但 Log 格式拍攝不支援 4K 120p。
- 攝影介面進行全新設計:主模式僅顯示五個,夜景模式取消(由自動偵測取代),並引入徠卡風格字型與更清晰的設定分類。
- 人像模式新增大師及徠卡兩種風格,並提供多種景深樣式(如柔焦、泡泡、寬螢幕)和全新 Xiaomi Portrait LM 2.0 算法提升夜景、去噪和景深效果。
- 配備 CIPA 4.5 認證的 UIS 超級防手震。
- 專業攝影配件:
- 攝影套裝內建 2000mAh 電池、90W 快充,以及錄影鍵、雙段快門、自訂轉輪、變焦推桿、金屬拇指柄與可換快門鍵等設計,提供更豐富的攝影輔助功能。





小米 15
- 鏡頭配置:延續前代三鏡組設計(僅單望遠)。
- 廣角:50MP「光影獵人 900」感光元件,f/1.62 光圈,搭配 OIS 光學防手震。
- 超廣角:50MP 三星 JN1 感光元件,等效 14mm,f/2.2,視角 115°。
- 望遠:將原先 75mm 改為 60mm,使用 50MP 三星 JN5 感光元件、f/2.0 光圈,支援 10cm 微距及 OIS 防手震。
- 使用介面:沿用小米 14 系列的相機介面,未採用 Ultra 的新介面設計。


螢幕與機身設計
小米 15 Ultra
- 外觀設計:
- 提供黑、白、經典黑銀三款顏色,其中經典黑銀採分區設計(上半部銀色用複合玻璃纖維,下半部黑色採荔枝皮),右上方標有專屬 Ultra Logo。
- 機身採用「小米龍鎧架構」,中框以高強度 CNC 加工鋁合金打造,抗摔性能提升 16 倍,並支援 IP68 防水防塵。
- 螢幕:
- 6.73 吋 AMOLED 面板,採全等深微曲面設計,支援 2K 解析度、1-120Hz 可變更新率、300Hz 觸控採樣率、12bit 色深及 3200nits 峰值亮度。
- 配合 DC+ 1920 PWM 調光,並以小米龍晶玻璃 2.0 保護。



小米 15
- 外觀設計:
- 外殼採用亮面金屬材質,提供黑、白、綠三色(國際版也有亮銀版),整體設計較為經典,重量更輕(191g,比前代 193g),尺寸略小於前代。
- 螢幕:
- 6.36 吋 OLED 平面螢幕,邊框極窄(1.38mm),屏占比高達 94%,支援 1.5K 解析度、1-120Hz 可變更新率及 3200nits 峰值亮度,並運用全亮度 DC 調光技術。





內部規格與軟體功能
小米 15 Ultra
- 存儲與記憶體:
- 提供 16+512GB 及 1TB 版本,搭載 LPDDR5x 與 UFS 4.1。
- 電池與充電:
- 電池容量 5410mAh,支援 90W 有線快充、80W 無線快充、18W 反向充電,並配備 USB-C 3.2 Gen 2。
小米 15
- 存儲與記憶體:
- 提供 12+256GB 及 12+512GB 版本,搭載 LPDDR5X 與 UFS 4.0。
- 電池與充電:
- 電池容量 5240mAh,支援 90W 有線快充、50W 無線快充,以及 USB-C 3.2 Gen 1。
共通軟體功能
- 推出 Xiaomi Hyper AI 生態,包括 AI 動態桌布、AI 書寫工具、錄音轉文字以及針對相機的自動修整功能。
- 支援文字生成圖片(AI Art)、與 Apple/Windows 置做串接。
- 同時加入 Google Gemini 跨 APP 協作及 Gemini Live 等新功能。



小米 15 系列國際版與中國版的差異
小米 15 系列國際版與中國版之間存在一些規格上的差異,主要體現在電池容量和軟體功能上。先來看小米 15 Ultra:
- 電池容量:國際版的小米 15 Ultra 電池容量為 5,410mAh,而中國版為 6,000mAh。
- 軟體功能:國際版的小米 15 系列支援 Google Gemini 的跨 APP 協作以及 Gemini Live 等功能。
- 相機算法:小米 15 Ultra 國際版也用了新的 Xiaomi Portrait LM 2.0 算法,在夜景、去噪點與景深表現上都有提升。
至於小米 15,國際版與中國版的差異包括:
- 電池容量:國際版的小米 15 電池容量為 5,240mAh,而中國版為 5,400mAh。
另外,值得注意的是,國際版的小米 15 沒有中國的鑽石限定版。 小米 15 的相機介面也與小米 14 系列相同,並不是小米 15 Ultra 的新介面。
小米 15、小米 15 Ultra 規格表
| 小米 15 Ultra | 小米 15 | |
| 售價 | 國際版於 MWC 展會前發表,售價起價為 1499 歐元(16GB+512GB) 台灣上市資訊預計於 2025年3月7日 公布 | 國際版於 MWC 展會前發表,售價起價為 999 歐元(12GB+256GB) 台灣上市資訊預計於 2025年3月7日 公布 |
| 外觀設計 | 顏色:黑、白、經典黑銀(黑銀分區設計,荔枝皮+玻璃纖維複合材料)。 材質:霧面玻璃纖維(黑/白)、荔枝素皮+玻璃纖維(黑銀)。 尺寸:161.3 x 75.3 x 9.35mm(黑/白)/ 9.48mm(黑銀)。 重量:226g(黑/白)/ 229g(黑銀)。 防水防塵:IP68。 結構:小米龍鎧架構(龍晶玻璃 2.0 + CNC 鋁合金中框,抗摔提升 16 倍)。 外型亮點:經典黑銀右上方有 Ultra 小標(草寫)。 鏡頭裝飾:黑色版本有紅色塗裝。 | 顏色:黑、白、綠,國際版也有亮銀版(無中國版鑽石限定版)。 材質:亮面金屬機身,易沾指紋。 尺寸:152.3 x 71.2 x 8.08mm(比前代更小巧)。 重量:191g(前代 193g)。 防水防塵:IP68。 延續前代設計風格,輕量化調整為主。 |
| 螢幕 | 尺寸:6.73 吋 AMOLED 全等深微曲面。 規格:2K 解析度、1-120Hz 可變更新率、3,200nits 峰值亮度。 技術:300Hz 觸控採樣率、12bit 色深、DC+1,920Hz PWM 調光、龍晶玻璃 2.0。 | 尺寸:6.36 吋 OLED 平面螢幕。 規格:1.5K 解析度、1-120Hz 可變更新率、3,200nits 峰值亮度(前代 3,000nits)。 邊框:窄至 1.38mm,螢幕佔比 94%。 技術:全亮度 DC 調光、新 M9 發光材料。 |
| 核心規格 | 處理器:高通 S8 Elite(台積電 3nm)。 容量:16GB+512GB / 1TB(LPDDR5X RAM + UFS 4.1)。 散熱:Xiaomi IceLoop 3D 雙通道翼式環形冷泵(降溫最多 3°C)。 電池:5,410mAh(支援 90W 有線 + 80W 無線快充 + 18W 反充)。 接口:USB-C 3.2 Gen 2。 AI 功能:Xiaomi Hyper AI(動態桌布、書寫工具、錄音轉文字、相機修整、AI Art)。 軟體:支援 Google Gemini 跨 APP 協作與 Gemini Live。 | 處理器:高通 S8 Elite(台積電 3nm)。 容量:12GB+256GB / 512GB(LPDDR5X RAM + UFS 4.0)。 散熱:Xiaomi IceLoop 翼式環形冷泵(單翼)。 電池:5,240mAh(支援 90W 有線 + 50W 無線快充)。 接口:USB-C 3.2 Gen 1。 AI 功能:Xiaomi Hyper AI(動態桌布、書寫工具、錄音轉文字、相機修整、AI Art)。 軟體:支援 Google Gemini 跨 APP 協作與 Gemini Live。 |
| 相機硬體規格 | 四鏡雙望遠設計: 廣角:50MP Sony LYT-900(1 吋、f/1.63、14EV 動態範圍、UIS 防手震,移除可變光圈)。 超廣角:50MP 三星 JN5(14mm、115°、5cm 微距、前代 12mm 122°)。 3x 望遠:50MP Sony IMX858(70mm、UIS 防手震、10cm 微距)。 5x 望遠:200MP 三星 HP9(100mm、f/2.6、進光量提升 2.36x、28x 無損變焦、50cm 微距、前代 30cm)。 前鏡頭:32MP(f/2.0,沿用前代)。 鏡頭技術: 超低反射玻璃(減少 1.5% 反射率、抗摔提升 77%)。 金字塔鍍膜(霧度降低 25%、反射率 0.1%)。 8P 非球面樹脂鏡片(霧度降低 26%、紫邊抑制 20%)。 新濾光片(紅外線減少 5%、炫光減少 42%)。 防手震:UIS 超級防手震,獲 CIPA 4.5 認證。 | 三鏡設計(單望遠): 廣角:50MP 光影獵人 900(f/1.62、OIS)。 超廣角:50MP 三星 JN1(14mm、115°、f/2.2)。 望遠:50MP 三星 JN5(60mm、f/2.0、10cm 微距、OIS,前代為 75mm)。 |
| 相機介面與功能 | 新 UI:簡化至 5 個主模式,取消夜景模式(自動偵測),貼近徠卡字型。 設定分類:拍攝、錄影、一般設定分開,快門聲音選擇更多樣。 人像模式:大師+徠卡人像,新增柔焦、泡泡等景深樣式,景深調整更自由。 算法:Xiaomi Portrait LM 2.0(夜景、去噪、景深提升)。 專業模式:支援 Log 檔、Lut 匯入、RAW/URAW 格式,無峰值對焦。 水印:新增徠卡浮水印(可樂標設計)。 錄影最高支援:8K 30fps、4K 120fps(1x / 4.3x,慢動作)。 錄影支援:杜比視界、Log 格式(最高 4K 30fps)、ACES 色彩編碼系統。 *景深錄影僅 FHD,無法調整焦點與景深。 | 相機介面:沿用小米 14 系列版本,未更新至新 UI。 |
| 攝影套件 | 配件:2,000mAh 手把(90W 快充)、金屬拇指柄、可換快門鍵、67mm 轉接環。 功能:錄影鍵、兩段式快門、自訂轉輪、變焦推桿。 模式:傳奇街拍模式(5 種焦段,徠卡風介面)。 | 不支援 |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