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 Dyson 生態圈的最後一塊拼圖
今天要評測的,是一個我夢寐以求很久的家電藝術品,來自 Dyson 的黑科技——Dyson Solarcycle Morph™ 檯燈和落地燈,這兩款產品其實已經上市一段時間了,我也很誠實的說,這些年以來我一直沒有買的原因,就是因為它的價格讓我卻步了。

但在仔細地探討和研究它裡面的技術之後,我的觀念有一些改變,與其說它是一盞檯燈或落地燈,我更願意稱之為一款質感家電,居家高科技的藝術裝飾品,尤其是最近去了一趟冰島回來,我真的發現他們每一個人的家裡面,都有一種北歐極簡風的感覺,都非常的高質感,那其中燈光就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。

所以暨 Dyson 的無線吸塵器、吹風機、空氣清淨機還有耳機之後,我們家迎來了 Dyson 的 Solarcycle Morph™ 燈具,我的 Dyson 生態圈的最後一塊拼圖,也總算是把它給補上去了。
▼ 懶的看文字的人歡迎參考 YouTube 影片
Dyson Solarcycle Morph 外觀設計
Solarcycle Morph™ 的結構,跟市面上其他的燈光完全不一樣。它有三個轉軸,可以去自由的調整你要照明的角度、還有方位。底座和主桿之間,上下兩個燈臂,以上這兩個它都可以 360° 的旋轉。

上燈臂它則是可以左右各 180° 垂直的來去旋轉。旋轉的阻尼感,非常非常的有質感,這個就是你去現場玩一玩之後,你就會發現的事情,那因為這樣子的設計,它衍生出了四種使用的形態。

Dyson Solarcycle Morph 的四種使用型態
第一種就是最常見的工作照明,以檯燈為例,它可以很輕易地去調整光線的角度、位置,而且幅度非常非常的大,可以很精準地來去照亮目標物。

像是在書寫的時候,你就可以去避開手還有筆的陰影,那檯燈的高度設計得也非常的剛好,不會讓使用者覺得非常的刺眼。

第二種就是背景照明,其實這就是一種間接光源的概念,你可以把它往上打或者是往下打,打在牆面上面,適合用來營造一種居家的氣氛。

第三種就是展示照明,去打亮牆壁上面的一幅畫,或者是家中的藝術品。

最後一種,是我覺得最有質感的氣氛照明,同時也是這個產品最大的特色之一,你只要把這個燈頭,把它輕輕地把它推向主桿這一邊,主桿這邊它的上下對接的接口,會因為磁力浮起,創造出一個密閉的空間,它不會漏光,然後它會將光線引導通過橘色的濾光片,最後透過主桿上面精密的網孔,散發出溫暖柔和的氣氛光線。



那因為有這個橘色的濾光片的關係,它會將原本色溫是 2700K – 6500K ,亮度是 100LM – 850LM 的光線,進一步的濾掉藍光、降低亮度,來到更溫暖的 1800K – 3400K 之間,亮度則是降低到 4LM – 25LM 之間。

這個使用方式超讚,真的非常有氣氛,也是我一直很喜歡 Dyson 產品的原因,Dyson 的產品的共同特色就是,能夠提升居家的質感。
主桿
主桿是由鋁和聚碳酸酯複合而成,管壁非常的薄,只有 0.7mm。檯燈的網孔有 4,950 個,落地燈的更多,有 16,740 個,儘管如此,它還是做得非常非常的堅固,你用力去按它,它完全不會變形。

內部的鋁合金採用的高反射的表面,有助於光線沿著燈桿來去傳遞,營造出一種柔和的漸層效果。

如果說我們再看得仔細一點的話,你會看到它內部這邊,其實有兩根非常非常細的電纜,在兩端繃緊拉伸的張力下,呈現近乎透明的美感,以幾乎看不到的方式來去供電,魔鬼藏在細節處,這個就是 Dyson 的製造工藝。

還有一個小小的亮點就是,主桿上面它還有一個 USB-C 的接口,它最高可以支援 5V 1.5A 的供電,方便你為一些小東西,比如說手機或者是耳機來去進行充電。

燈臂
燈臂的大部分都是維持一個金屬的觸感,直到接近光學燈頭這邊,才把它換上成一個霧面塑料的材質,一是比起金屬的親膚,且更不容易沾染指紋,二是有防燙的效果。


光學燈頭
一盞高價位的燈,對於它的光源要求也會非常的高。Solarcycle Morph™ 的光學燈頭是由低閃爍的三顆暖光,還有三顆冷光的 LED 所組成的。

再透過七邊形的這個反光罩,叫做 PMMA 柔光板,把光線聚合成一個單一的光源,散發出來的光非常的均勻,完全不會刺眼,也不會對戴眼鏡的人造成眩光的影響。

最高的亮度可以有 850LM 的輸出,根據我們的實測,5600K 的白光,在桌面上面實測到的亮度,是 3200lx 左右。用專業的測光儀來測試:
- 它的 CRI 顯色指數、Ra 值都有 90 以上。
- TLCI 值也都有 90 以上。
- ΔUV 色溫偏離度都是在 ±0.002 左右。
- TM-30 色彩向量圖也有非常好的表現。

聽起來很晦澀難懂我知道,但就是它是一個很高規格的一盞燈就是了,以非影視燈來說的話,它已經是非常非常高的一個標準了,像這種高性能的燈光,還要注意一點的就是它們的散熱,因為 LED 一旦過熱,它的亮度、演色性都有可能下降,甚至影響到壽命。
散熱
所以 Solarcycle Morph™ 裡面,它是具有散熱系統的,官方說明他們用上和衛星系統相同的散熱方案,利用內部含有水的一個密閉空心的銅管,再加上內部水的汽化還有冷凝的循環,去幫助散熱維持 LED 的性能。

Dyson 也胸有成足的表示,它的 LED 是不需要來去更換的,因為它的壽命高達了 181,000 個小時,所以你如果算你每天平均 8 個小時的使用,你可以用 60 年,整天 24 小時都開著,你也能夠使用 20 年,而且維持同樣優異的性能。
我不知道大家跟我有沒有同樣的感覺,我總覺得 Dyson 他們在持續性這件事情上面,非常的執著,你看 Dyson 的無線吸塵器,它的 slogan 也是「吸力不減弱」。
按鍵
機身上所有的操作,也都是圍繞在光學燈頭附近,像是頂部有一個觸控非常靈敏的開關按鍵。

隨後則是亮度和色溫的滑標,讓你可以去滑動調整,也可以直接點按兩端,快速地調到最高或者最低。

下方有三個實體按鈕,還有兩個感測器,距離燈頭最近的是日光重新同步按鈕,你在 App 裡面同步好你所在的位置之後,它的色溫還有亮度就會在一天之中自動地來去調整,除了可以幫助我們去意識到時間的推進,讓我們的生理時鐘也有所依循之外,也能夠給使用者一種陪伴的感覺。

你也可以進一步地在 App 裡面去客製化白天的時間,或者是設定日落到日出之間的色溫還有亮度。



行動感應器的按鈕,是搭配後面的紅外線感測器,如果說你離開工作崗位,差不多 5 分鐘的時間,沒有偵測到任何的動作,燈就會自動地關掉,如此你就不會忘記關燈。那它同時也是藍牙開關的按鍵,你長按 5 秒鐘就會開啟藍牙或是關閉藍牙,應該是只有初次設定的時候,或者配對的時候才會用到。

自動調節亮度按鈕,則是搭配後面的這個亮度感應器,它的運作邏輯是無論你周圍的環境光怎麼變化,它都盡可能的維持你在視覺上穩定不變的燈光,所以它的感測器是做在下方,感測的你桌面。

底座
最後一個結構就是底座,有防滑墊、也很貼心的有設計走線槽,但是我發現它的變壓器在亮度低的時候,會有一個很小聲的電流聲,它會隨著亮度的變化,越亮的時候就越聽不到。

Dyson Solarcycle Morph APP 功能介紹
我相信大部分的使用者在日常使用 Solarcycle Morph™ 的時候,應該不太會打開 App 來去做調整,或者是單純開關燈,但是我還是會建議大家在初次使用的時候,可以去綁定保固,還有進行一些簡單的設定,因為你可以解鎖更多的隱藏版的功能。

像主頁的 UI 這邊它也設計得非常好。

有內建的一些預設模式,例如說閱讀、放鬆、精密等。你也可以把你慣用的燈光參數,保存成一個自定義的模式。

App 解鎖的特殊功能,包括年齡調整,Dyson 參考的研究指出,65 歲長輩所需要的光線強度是 20 歲年輕人的 4 倍,所以你只要輸入你的出生年份,剛剛所提到的那些預設模式,就會自動地校正亮度。

還可以去進行一些排程上面的設定,分別是離開、起床和睡覺模式。

- 離開模式是從下午的 4 點鐘到晚上的 11 點鐘,它會隨機地開關燈,創造出一種好像有人在家的假象,出國玩的時候可以用用看。
- 起床模式會在早晨讓燈光逐漸變亮,模擬出一種日出的感覺,讓那些房間裡面沒有對外窗的人,也有一種體驗被亮醒。
- 打開睡眠模式則會將燈光變得比較柔和,然後取消行動感應器,主要是給那些晚上睡覺的時候,有習慣開夜燈的人來去使用。

總結
以上就是 Solarcycle Morph™ 所有的功能和技術的分享,我覺得 Solarcycle Morph™ 完全繼承了 Dyson 的 DNA,感應器給好給滿,功能性想得比使用者還要周到,是一盞很智慧可以去配合使用者的一盞燈光。

目前落地燈售價是 NTD29,900,有白銀還有黑鋼兩個顏色可選,檯燈的售價是 NTD19,900,除了白銀還有黑鋼之外,還多了一個普魯士藍可以選,我就選擇這個顏色,可以很好的去跟我 Dyson 其他的家電來去進行搭配。

大重點,它們都有五年的保固,所以回到一開始的問題,真正了解了它的做工、質感、工藝,甚至功能性之後,你還會覺得它很貴嗎?我認為它在市場上是具有獨特性的,同時我也覺得創新還有研究,是真的需要大量的智慧還有人力,Solarcycle Morph™ 它不只是一盞燈,更是質感家電的藝術品。如果預算足夠的話,我相信這是不會後悔的選擇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