睽違兩年終於迎來 RTX 50 系列的顯卡,想必大家都很期待,尤其今年除了旗艦 RTX 5090 漲了 400 美金,其他都是降價的,很多人應該都在猶豫該買哪張卡了,當然最準的就是等評測和跑分出來,也可以先參考 Reddit 網友分析的官方跑分圖,了解一下效能提升的大概數據。

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更新重點
- Blackwell 架構:
- 全新 Blackwell 架構擁有高達 920 億個電晶體,是 NVIDIA 迄今最強大的消費級 GPU。
 - Blackwell 串流多處理器(SM)經過升級,擁有更高的處理吞吐量,並與 Tensor 核心更緊密地整合,以優化神經著色器的效能。
 - Blackwell 採用 PCIe Gen5 和 DisplayPort 2.1b UHBR20,可驅動高達 8K 165Hz 的顯示器。
 - Blackwell 配備全球最快的記憶體 GDDR7,速度高達 30Gbps,記憶體頻寬高達 1.8TB/s。
 
 

- 神經渲染技術:
- DLSS 4:
- DLSS 4 引入了多幀生成技術,可在每個傳統渲染幀之間生成最多三個額外幀,使幀率最高可達到傳統渲染的 8 倍。
 - DLSS 4 還採用了基於 Transformer 的 AI 模型,可提升影像品質,減少鬼影和其他偽影。
 
 - RTX 神經著色器:
- RTX 神經著色器可將材質壓縮高達 7 倍,節省大量顯示記憶體。
 - 可用於在遊戲中建立電影級品質的材質和更進階的光影效果。
 
 - RTX 神經面部技術:
- RTX 神經面部技術提供了一種創新的方法,可以使用生成式 AI 來改善面部品質。
 
 
 - DLSS 4:
 - Reflex 2:
- Reflex 2 結合了 Reflex 低延遲模式和全新的幀扭曲技術(Frame Warp technology),可將遊戲延遲降低高達 75%。
 
 - 創作者工具:
- GeForce RTX 50 系列顯示卡為創作者提供了新的 NVIDIA Studio 工具和功能。
 - 新增對編碼和解碼 4:2:2 專業級色彩格式的硬體支援,與軟體編碼器相比,編碼速度提升了 11 倍。
 - 第九代 NVENC 視訊編碼器提升了 HEVC 和 AV1 編碼品質,並新增了 AV1 超高畫質模式,可進一步提升編碼效率。
 - 第六代 NVIDIA 解碼器能夠同時解碼和播放最多八個 4K60 4:2:2 視訊串流。
 - DLSS 多幀生成技術進一步提升了創意應用程式中的視窗幀率。
 
 
RTX 5090 vs 4090

- RTX 5090 的效能大約是 RTX 4090 的兩倍。 這要歸功於新的 Blackwell 架構和 DLSS 4 多幀生成技術。 在 NVIDIA 的展示中,RTX 5090 在啟用 DLSS 4 和完整光線追蹤的情況下,執行《電馭叛客 2077》的幀率可達 238 FPS,而 RTX 4090 在啟用 DLSS 3.5 的情況下僅有 106 FPS。
 
- 在生成式 AI 應用程式中,RTX 5090 使用 FP4 的影像生成速度比 RTX 4090 使用 FP16 快兩倍,且使用的記憶體減半。 這是因為 FP4 是一種較低的量化方法,類似於檔案壓縮,可以縮減模型大小。
 - RTX 5090 Founders Edition:
- 革命性的雙流動設計: 採用全新的雙流動設計,有效提升散熱能力,即使在高負載下也能保持 GPU 溫度穩定。滿厲害的, PCB 非常小一片,又將以往三風扇設計改成兩風扇,非常期待實測表現。
 - 雙插槽設計: 儘管效能強大,但 RTX 5090 Founders Edition 仍維持雙插槽設計,適合安裝在小型機殼中。這點差超級多,三槽的 RTX 4090 非常巨大,RTX 5090 拿在黃仁勳手上顯得非常小巧,公版卡甚至是 SFF-Ready(如 ITX 的小機殼也裝得下)。
 - 液態金屬散熱介面材料 (TIM): 採用液態金屬 TIM,提升散熱效率,讓 GPU 能在更高頻率下運作。
 - 三片式 PCB 設計: 獨特的三片式 PCB 設計有助於優化散熱和電源供應。
 
 





| – | GeForce RTX 5090 | GeForce RTX 4090 | 
| 美元售價 | $1,999 | $1,599 | 
| NVIDIA CUDA® 核心 | 21760 | 16384 | 
| Shader 核心 | Blackwell | Ada Lovelace 83 TFLOPS  | 
| Tensor 核心 (AI) | 第五代 3352 AI TOPS  | 第四代 1321 AI TOPS  | 
| 光線追蹤核心 | 第四代 318 TFLOPS  | 第三代 191 TFLOPS  | 
| 加速時脈 (GHz) | 2.41 | 2.52 | 
| 基礎時脈 (GHz) | 2.01 | 2.23 | 
| 標準記憶體設定 | 32 GB GDDR7 | 24 GB GDDR6X | 
| 記憶體介面頻寬 | 512 位元 | 384 位元 | 
| 最高解析度與更新率 | 藉由 DSC 技術 最高可支援 4K 480Hz 或 8K 120Hz 的 HDR 模式  | 藉由 DSC 技術 最高可支援 4K 240Hz 或 8K 60Hz 的 HDR 模式  | 
| 標準顯示器接頭 | HDMI 2.1b 3 個 DisplayPort 2.1b  | HDMI 2.1a 3 個 DisplayPort 1.4a  | 
| 多顯示器 | 最多可使用 4 個 4K 165Hz 或 2 個 4K 360Hz 或 8K 100Hz  | 最多可使用 4 個 4K 120Hz 或 2 個 4K 240Hz 或 8K 60Hz  | 
| NVIDIA 架構 | Blackwell | Ada Lovelace | 
| 光線追蹤 | 有 | 有 | 
| NVIDIA DLSS | DLSS 4 | DLSS 3 | 
| NVIDIA Reflex | Reflex 2 (Coming Soon) | 有 | 
| NVIDIA 編碼器 (NVENC) | 3 個,第九代 | 2 個,第八代 | 
| NVIDIA 解碼器 (NVDEC) | 第六代 | 第五代 | 
| CUDA 功能 | 12.8 | 8.9 | 
| 插槽 | 2 插槽 | 3 插槽 | 
| SFF-Ready Enthusiast GeForce Card | Founders Edition 有 依製造商而異  | – | 
| 繪圖卡總功率 (W) | 575 | 450 | 
| 需要的系統功率 (W) | 1000 | 850 | 
| 所需的電源接頭 | 4 組 PCIe 8 pin 纜線 (隨附電源轉接頭) 或 1 組功率 600W 以上的 PCIe 第 5 代纜線  | 3 組 PCIe 8 pin 纜線 (隨附電源轉接頭) 或 1 組功率 450W 以上的 PCIe 第 5 代纜線  | 
RTX 5080 vs 4080

- RTX 5080 的效能大約是 RTX 4080 的兩倍。這得益於新的 Blackwell 架構和 DLSS 4 多幀生成技術。
 - 在 4K 解析度下,啟用完整光線追蹤和其他最高設定,RTX 5080 的遊戲執行速度平均比 RTX 4080 快約兩倍。
 - RTX 5080 Founders Edition 預計將採用與 RTX 5090 Founders Edition 類似的雙流動散熱設計和液態金屬 TIM,並維持雙插槽設計。
 

| – | GeForce RTX 5080 | GeForce RTX 4080 | 
| 美元售價 | $999 | $1199 | 
| NVIDIA CUDA® 核心 | 10752 | 9728 | 
| Shader 核心 | Blackwell | Ada Lovelace 49 TFLOPS  | 
| Tensor 核心 (AI) | 第五代 1801 AI TOPS  | 第四代 780 AI TOPS  | 
| 光線追蹤核心 | 第四代 171 TFLOPS  | 第三代 113 TFLOPS  | 
| 加速時脈 (GHz) | 2.62 | 2.51 | 
| 基礎時脈 (GHz) | 2.3 | 2.21 | 
| 標準記憶體設定 | 16 GB GDDR7 | 16 GB GDDR6X | 
| 記憶體介面頻寬 | 256 位元 | 256 位元 | 
| 最高解析度與更新率 | 藉由 DSC 技術 最高可支援 4K 480Hz 或 8K 120Hz 的 HDR 模式  | 藉由 DSC 技術 最高可支援 4K 240Hz 或 8K 60Hz 的 HDR 模式  | 
| 標準顯示器接頭 | HDMI 2.1b 3 個 DisplayPort 2.1b  | HDMI 2.1a 3 個 DisplayPort 1.4a  | 
| 多顯示器 | 最多可使用 4 個 4K 165Hz 或 2 個 4K 360Hz 或 8K 100Hz  | 最多可使用 4 個 4K 120Hz 或 2 個 4K 240Hz 或 8K 60Hz  | 
| NVIDIA 架構 | Blackwell | Ada Lovelace | 
| 光線追蹤 | 有 | 有 | 
| NVIDIA DLSS | DLSS 4 | DLSS 3 | 
| NVIDIA Reflex | Reflex 2 (Coming Soon) | 有 | 
| NVIDIA 編碼器 (NVENC) | 2 個,第九代 | 2 個,第八代 | 
| NVIDIA 解碼器 (NVDEC) | 第六代 | 第五代 | 
| CUDA 功能 | 12.8 | 8.9 | 
| 插槽 | 2 插槽 | 3 插槽 | 
| SFF-Ready Enthusiast GeForce Card | Founders Edition 有 依製造商而異  | 依製造商而異 | 
| 繪圖卡總功率 (W) | 360 | 320 | 
| 需要的系統功率 (W) | 850 | 750 | 
| 所需的電源接頭 | 3 組 PCIe 8 pin 纜線 (隨附電源轉接頭) 或 1 組功率 450W 以上的 PCIe 第 5 代纜線  | 3 組 PCIe 8 pin 纜線 (隨附電源轉接頭) 或 1 組功率 450W 以上的 PCIe 第 5 代纜線  | 
RTX 5070 Ti vs 4070 Ti
- RTX 5070 Ti 的效能大約是 RTX 4070 Ti 的兩倍。這要歸功於新的 Blackwell 架構和 DLSS 4 多幀生成技術。
 - 在 2560×1440 解析度下,啟用完整光線追蹤和其他最高設定,RTX 5070 Ti 可以高幀率執行遊戲,例如《心靈殺手 2》、《黑神話:悟空》和《電馭叛客 2077》。
 - 注意:NVIDIA 並未推出 RTX 5070 Ti 的 Founders Edition 版本,是新發表的四款顯卡裡唯一沒有的。
 


| – | GeForce RTX 5070 Ti | GeForce RTX 4070 Ti | 
| 美元售價 | $749 | $799 | 
| NVIDIA CUDA® 核心 | 8960 | 7680 | 
| Shader 核心 | Blackwell | Ada Lovelace 40 TFLOPS  | 
| Tensor 核心 (AI) | 第五代 1406 AI TOPS  | 第四代 641 AI TOPS  | 
| 光線追蹤核心 | 第四代 133 TFLOPS  | 第三代 93 TFLOPS  | 
| 加速時脈 (GHz) | 2.45 | 2.61 | 
| 基礎時脈 (GHz) | 2.3 | 2.31 | 
| 標準記憶體設定 | 16 GB GDDR7 | 12 GB GDDR6X | 
| 記憶體介面頻寬 | 256 位元 | 192 位元 | 
| 最高解析度與更新率 | 藉由 DSC 技術 最高可支援 4K 480Hz 或 8K 120Hz 的 HDR 模式  | 藉由 DSC 技術 最高可支援 4K 240Hz 或 8K 60Hz 的 HDR 模式  | 
| 標準顯示器接頭 | HDMI 2.1b 3 個 DisplayPort 2.1b  | HDMI 2.1a 3 個 DisplayPort 1.4a  | 
| 多顯示器 | 最多可使用 4 個 4K 165Hz 或 2 個 4K 360Hz 或 8K 100Hz  | 最多可使用 4 個 4K 120Hz 或 2 個 4K 240Hz 或 8K 60Hz  | 
| NVIDIA 架構 | Blackwell | Ada Lovelace | 
| 光線追蹤 | 有 | 有 | 
| NVIDIA DLSS | DLSS 4 | DLSS 3 | 
| NVIDIA Reflex | Reflex 2 (Coming Soon) | 有 | 
| NVIDIA 編碼器 (NVENC) | 2 個,第九代 | 2 個,第八代 | 
| NVIDIA 解碼器 (NVDEC) | 第六代 | 第五代 | 
| CUDA 功能 | 12.8 | 8.9 | 
| 插槽 | 依製造商而異 | 依製造商而異 | 
| SFF-Ready Enthusiast GeForce Card | 依製造商而異 | 依製造商而異 | 
| 繪圖卡總功率 (W) | 300 | 285 | 
| 需要的系統功率 (W) | 750 | 700 | 
| 所需的電源接頭 | 2 組 PCIe 8 pin 纜線 (隨附電源轉接頭) 或 300W 以上的 PCIe 第 5 代纜線  | 2 組 PCIe 8 pin 纜線 (隨附電源轉接頭) 或 300W 以上的 PCIe 第 5 代纜線  | 
RTX 5070 vs 4070

- 發表會宣稱 NVIDIA RTX 5070 效能等同 4090 但售價僅需 1/3,這是真的嗎?
 - RTX 5070 的效能大約是 RTX 4070 的兩倍。這要歸功於新的 Blackwell 架構和 DLSS 4 多幀生成技術。
 - 在 2560×1440 解析度下,啟用完整光線追蹤和其他最高設定,RTX 5070 可以高幀率執行遊戲,例如《黑神話:悟空》、《心靈殺手 2》和《電馭叛客 2077》。
 - RTX 5070 Founders Edition 採用縮小版的雙風扇散熱設計,長度比 RTX 5090 和 RTX 5080 Founders Edition 短。
 

| – | GeForce RTX 5070 | GeForce RTX 4070 | 
| 美元售價 | $549 | $599 | 
| NVIDIA CUDA® 核心 | 6144 | 5888 | 
| Shader 核心 | Blackwell | Ada Lovelace 29 TFLOPS  | 
| Tensor 核心 (AI) | 第五代 988 AI TOPS  | 第四代 466 AI TOPS  | 
| 光線追蹤核心 | 第四代 94 TFLOPS  | 第三代 67 TFLOPS  | 
| 加速時脈 (GHz) | 2.51 | 2.48 | 
| 基礎時脈 (GHz) | 2.16 | 1.92 | 
| 標準記憶體設定 | 12 GB GDDR7 | 12 GB GDDR6 / 12 GB GDDR6X | 
| 記憶體介面頻寬 | 192 位元 | 192 位元 | 
| 最高解析度與更新率 | 藉由 DSC 技術 最高可支援 4K 480Hz 或 8K 120Hz 的 HDR 模式  | 藉由 DSC 技術 最高可支援 4K 240Hz 或 8K 60Hz 的 HDR 模式  | 
| 標準顯示器接頭 | HDMI 2.1b 3 個 DisplayPort 2.1b  | HDMI 2.1a 3 個 DisplayPort 1.4a  | 
| 多顯示器 | 最多可使用 4 個 4K 165Hz 或 2 個 4K 360Hz 或 8K 100Hz  | 最多可使用 4 個 4K 120Hz 或 2 個 4K 240Hz 或 8K 60Hz  | 
| NVIDIA 架構 | Blackwell | Ada Lovelace | 
| 光線追蹤 | 有 | 有 | 
| NVIDIA DLSS | DLSS 4 | DLSS 3 | 
| NVIDIA Reflex | Reflex 2 (Coming Soon) | 有 | 
| NVIDIA 編碼器 (NVENC) | 1 個,第九代 | 1 個,第八代 | 
| NVIDIA 解碼器 (NVDEC) | 第六代 | 第五代 | 
| CUDA 功能 | 12.8 | 8.9 | 
| 插槽 | 2 插槽 | 2 插槽 | 
| SFF-Ready Enthusiast GeForce Card | Founders Edition 有 依製造商而異  | Founders Edition 有 依製造商而異  | 
| 繪圖卡總功率 (W) | 250 | 200 | 
| 需要的系統功率 (W) | 650 | 650 | 
| 所需的電源接頭 | 2 組 PCIe 8 pin 纜線 (隨附電源轉接頭) 或 300W 以上的 PCIe 第 5 代纜線  | 2 組 PCIe 8 pin 纜線 (隨附電源轉接頭) 或 300W 以上的 PCIe 第 5 代纜線 某些製造商的型號 可能使用 1個 PCIe 8-pin電線  | 




